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0165954
 Stone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溪邊微旅行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騎車趣事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騎車外掛
作者: Stone 日期: 2025.04.15  天氣:  心情:
早上需要到位於台中市區的金融機構辦事。
住家位於該處北方十五公里,海拔相差一百五十公尺,平均坡度為百分之一。幾十年前剛踏入社會,一位同事聽到住家所在,立刻說從你家到台中騎自行車,不用踩踏滑行就可抵達!當然不會那麼誇張,不過倒是有那麼一點感覺。
上班尖峰期間出門前往該處,騎自行車是最好選項,沿著鐵路高架下方的綠空廊道騎車,順暢舒服又不會與車流爭道。
清晨氣溫涼爽騎緩下坡,可能連汗都不太會流,問題在回程路段。那個時段太陽已經高掛天空,又在緩上坡路段騎車,用想的就知道會不太舒服。
騎自己的車子還是借uBike是考量點。騎自己車子,方便、習慣、彈性度也高,但回程需頂著太陽騎上坡路段;騎uBike的好處是回程有彈性,氣溫高可改搭公車,但若不想破費,需在半小時內找到場站並換車。最終騎自有車子出門。
來回三十公里,等同一趟晨間運動,又可順道辦正事,可謂一舉兩得。
這趟行程有兩個觀察。
首先,以自行車代步民眾似乎有增加趨勢,遇到的騎車者大多不是以運動為主,而是通勤代步目的。最多的車型為uBike,自有車子比較少。只有一位國中生騎uBike戴車帽,自有車主比例多一些,符合只有百分之十一騎車者戴車帽的統計資料。
豐原到台中車站間,鐵路高架化後闢建的綠空廊道,原本與豐原圓環東路跟台中環中路兩個最大的交叉口,必須繞道騎車,不方便又危險。如今已經全面高架,讓騎車更順暢與安全。第一次騎與環中路交叉的天橋路段,很長的緩坡減少騎車辛苦。上坡路段路面沿途書寫enjoy, keep going, cheer up等加油打氣話語,也標明坡度約為4.98%,全程低於5%;下坡路段換成slow down等。很不錯的設計,替努力踩踏上坡者加油,也提醒下坡者減速。雞蛋裡挑骨頭,若能加上中文會更好,畢竟主要騎士是國人。
其次為植物觀察。
雖然中途到沿途經過的公園晃一圈,抵達時該機構尚未開張,趁機到附近走走。臺中市役所旁種植葉子為白色的針葉植物,沒見過,只見過有點像的雪松。剛好一位民眾在旁邊活動,請教他是否正要維護戶外園藝區,得到否定答案,當然無法從他口中得知名稱。他反而問起旁邊一株植物,順手摸樹葉一把,問他是否聞到熟悉味道,順便告知名稱為澳洲茶樹。
透過網路獲知,台大應紹舜教授兩年多前,在個人網站介紹這種稱為藍冰柏(Blue Ice)的引進植物,學名為Cupressus arizonica var. glabra (Sudw.) Little,是柏科柏屬植物。
回程剛經過太原火車站,突然停車掉頭騎往路旁一株景觀樹木,這不是大頭茶嗎?花已經不見,出現不少尚未成熟的果實。可以正確辨認大頭茶花與熟果,葉與未熟果沒十足把握。以往都是在山區健行途中與它相遇,都會區沒見過更不敢肯定。拍一些特徵,回家後可以比對。
散步經過的民眾說出某種植物名稱,轉頭望向他們,說出可能是大頭茶。其中一位湊上來了解,繼續邊觀察植株邊說可能是花很大的茶樹,突然間看到兩個熟果,確認是大頭茶,第一次看到它作為景觀樹木。
騎著騎著,再度停車掉頭停在某株上頭結實纍纍的樹木旁。有點眼熟又不敢確定名稱,誤以為是紅淡比。回家後得知為珊瑚樹,與判斷有些出入,日後再看見,判別正確率會提高。
近幾年行道樹或景觀植物,台灣原生種比例提高,多樣性也增加。這趟頂著烈日騎將近一小時車程,邊騎邊欣賞周邊行道路,減少勞累又增加趣味性。
不需特別安排時間運動或認識植物,可以外掛在辦正經事行程,一舉多得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48    人氣指數:48    累積鼓勵: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溪邊微旅行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騎車趣事
 
給我們一個讚!